《小舍得》,魔都鸡血界的教科书

摘 要

  《小舍得》终于大结局了,尽管它并不能摆脱电视剧的那些传统套路,比如拖沓到42集和各种狗血剧情。但撇开这些常规套路,我们看到了鸡血界那些赤裸裸的现实。 甚至有家长直呼“

《小舍得》终于大结局了,尽管它并不能摆脱电视剧的那些传统套路,比如拖沓到42集和各种狗血剧情。但撇开这些常规套路,我们看到了鸡血界那些赤裸裸的现实。

甚至有家长直呼“不敢看”,因为她们害怕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影子。

特别是开头几集,无数鲜活的鸡血名词从一开始就牢牢锁住了陪读爹妈们的视线。

第一集:素鸡vs荤鸡,头部奥数机构——择数(隐约看到了学而思和四季的影子),风帆vs翰林(公办九年一贯制vs一流民办初中)

第二集:竞赛证书,家长会,摸底考,校内老师违规补课,家长微信群

第三集:民办掐尖,成长手册评语,机构分班考

第四集:民办推崇奥数,公办小学超高的课外加餐率,鸡血早教(八个月就上外教一对一)

第五集:剑桥五级(KET,PET,FCE),禁奥,口奥,家长小团体,机构高端班......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罕见的围绕升学这一敏感话题展开的电视剧,加上魔都的背景(江州不就是上海么),绝对值得一看!

甚至网间传言该编剧前几年把孩子鸡进了上外160!瞧这实力,难怪剧本特别接地气!

下面就谈谈我眼中的这部剧,部分观点也许略犀利,求轻拍~

米桃:天赋勤奋娃的艰难

小小水果摊加钟点工,犄角旮旯的小阁楼,甚至洗碗的地方隔壁就是公厕——这样的环境放在30年前的魔都那都算差的,更别说现在了,妥妥的底层。

但是,天赋加勤奋却造就了一个其他家长口中的“神娃”。

尽管旁人都羡慕这样的孩子,但现实却让这样的孩子内心过于沉重。她们拼命读书不是为了爹妈的奖励,也不是为了学习本身的乐趣,而是为了肩头那份家庭翻身的重任。

“一定要争气读书!”小小的年纪就憋着一口气,用别家孩子玩乐和撒娇的时间换来一张张奖状。而无形中,这句话也在米桃和其他孩子之间砌上了一堵墙。正如米桃看到欢欢那一书橱的玩偶和数不清的公主裙,心里再喜欢,表现出来的却是疏离和悲伤。

接受现实,这在成年人看来司空见惯,但孩子却很难,再多的一百分也无法回答她内心的那些问号。

常说有个好爹可以少奋斗十年,可现实中,也许远不止十年。若干年后,哪怕米桃仅仅成了一个普通白领,那也要经历比常人多得多的困难。尽管比起爹妈她已经足够优秀。

欢欢:代代相传的公主病

欢欢这一条线其实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公主病。从上到下,遗传了三代人:长公主,俪公主,还有小欢欢。

具体表现就是爱哭,抗挫能力差,容易迁怒他人。这类人需要别人哄着供着,却还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物质条件的优越和长辈们的溺爱使欢欢从小就丧失了起码的勤奋和斗志,这点比她的前两代也要差太多。

难怪南俪都数次被女儿的成绩搞崩溃了,最后走向鸡血也实在是面子上过不去了。

爹妈985,孩子至少也要211吧?可是剧里的欢欢可能只适合去读个大专,这落差真的是大了一点啊……毕竟能在普通公办小学考出数学不及格,说实话确实是有点“渣”啊……

有人会说她擅长主持和唱歌,可是,那只是爱好,远谈不上特长。况且,艺术饭这么容易吃么?别天真了啊!

顺便说说佟大为演的欢欢爸。我相信这个男人婚前也曾努力奋斗过,要不然不会得到老丈人如此的青睐。

只是婚后他只想守住自己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完全就是理想主义。能想出“自己去机构学奥数再回来教女儿”这种费时费力费钱的馊主意真的是让我叹为观止。

也许他觉得娃只要天真可爱就够了,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和他一样优秀宽容的男人去疼她爱她守护她一辈子吧!

然而,他忘了,马路上的渣男远比暖男多得多啊!

子悠:鸡血神妈难敌一群猪队友

很多人在这部剧里最恨的角色就是田雨岚,殊不知她却是其中最接地气的人了。

撇开那些狗血剧情里的“耍心眼”“使绊子”,你会发现在她身上能看到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力排众议给孩子制定每一步的学习计划;超强的信息搜集能力,金牌班,考前班,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大神团课都逃不出她的手掌心;再加上工作、家务、鸡娃一手抓的时间管理和执行能力——没错,出身三本的她才是这部神剧里的真神!

诚然,她要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承担主要责任。不管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和面子,还是让孩子领悟凡事靠自己的真谛,这一切都已经超过了子悠的承受能力。

然而除了田雨岚的偏执,下面这些人同样要为悲剧买单:擅长游戏和情趣铺垫的啃老爹既无法鸡娃也毫无家庭话语权;爱干涉小辈生活热衷二胎的爷爷奶奶无时无刻不在挑动着儿媳内心的怨气;而其他长辈无条件地顺从孩子实际上更加深了他和鸡血妈之间的隔阂……

没错,鸡血需要一家人的合力,有配合,有分工,有疏导。这里的疏导不单针对孩子,也同样适用于家长。鸡血爹妈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计划和控制情绪,有商有量,避免钻牛角尖。

田雨岚足够强大,却依然败给了这一家子“猪队友”!

神剧的启示

首先,鸡娃适度。

量力而行适用每个对孩子有要求的家庭。毕竟,鸡娃的主体是孩子,家长的鸡娃规划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孩子身上。

剧中的欢欢是最不耐“鸡”的,一个竞赛班就能把基础薄弱的她压得喘不过气来。

子悠从小奥数和英语就没停过,抗压能力相对好了不少。然而,随着鸡血妈进一步的“补强”也终于不堪重负。

所以,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课程难度和课程数量。

特别要说明一下鸡娃的重心,幼小阶段更多的是家长的陪伴和引导,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而这才是未来在中学阶段保持持续内驱力的关键。

现实中的两个误区:

1. 无脑扔机构。把孩子扔到一个机构或者几个机构,完全不顾孩子的特点喜好,也没有长短期的规划。这非但不是“理性鸡娃”,还是送上门的“新鲜韭菜”。

2. 自鸡拼刷题。大量重复劳动绝对会扼杀孩子的兴趣,而且也极其不利于性格和情商的培养。一旦孩子厌倦了那些刷题后的短暂快感,爹妈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所以,根本不用去羡慕那些刷题娃,苦日子在后头。

其次,切莫盲从。

剧中的欢欢爹妈听了田雨岚的话把孩子送进头部机构学奥数,殊不知这样的机构对于基础差的孩子完全束手无策,最后只能还给家长自己教。

而子悠就更可怜了,为了去民办“翰林”,田雨岚给他规划了传说中的牛娃路线。数门奥数一起上,有的为超前,有的为巩固,还有的为拿奖。看似万无一失的计划却唯独漏算了自己孩子正逐步加重的心理问题。

其实两家人有个共性,那就是“焦虑”,欢欢爹妈为了补差焦虑,而子悠妈为了拔尖焦虑。焦虑就是盲从最直接的原因,所谓病急乱投医。

所以,现实中一些希望靠家长“盲从”牟利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散布“焦虑”。

结合最近的“海淀鸡娃圈”的整风运动,不得不再次提醒那些刚入鸡娃圈的新家长们,切莫盲从!哪怕你跟的号主是真的鸡血爹妈,你也必须清楚自己孩子的定位和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其实,绝大多数的神娃人设都只适合幼小阶段而已,早晚都要回归凡人。只不过看在各种团购收入的份上,不得不反复宣传那些只适合特定人群的所谓鸡娃路线。

当然了,脑子不清楚的人在哪里都是被割韭菜的命,比如600块一次的规划,5000块的入群费......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不该去叫醒她们,也许根本就叫不醒。

第三,“荤素搭配”。

幼小阶段“素鸡”(素质教育)占比可以大一些,而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调整比例,提升“荤鸡”(学科教育)的比重。

兴趣为先,以此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并提升自信心,从而带动学科学习的全面进步。而且,兴趣爱好还是非常好的减压工具。

像欢欢这样,一味强调素质教育,完全忽视学科教育的后果会非常惨痛。不但缺乏必要的严谨,抗压能力也一塌糊涂,以为凡事都可以光凭兴趣。

另一个极端就是子悠,不管是动植物研究还是踢足球始终都在鸡血妈的严控之下,以致于学习压力无处释放,负面情绪逐步积累,最终彻底崩盘,学科成绩一落千丈。

说到这也要提一下“神娃”米桃,虽然天赋和努力都一级棒,但依然需要通过课外阅读和活动拓展自己的眼界,提升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而这也是她唯一的短板。

第四,投机取巧风险大。

剧中投机取巧的例子最终都失败了,应该不只是巧合吧!

1. 找副区长开后门进的机构高端班最终得不偿失

2. 买学区房遇上政策变化(看户籍变成看学籍)一夜回到解放前

3. 考前班(现实中的小五班)突然“消失”

4.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大神团课最终被取缔

人算不如天算,所以根本上还是要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不然就算千辛万苦挤进了心目中的牛校,最终也会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进退两难。这样的例子真的数不胜数。

写在最后

电视剧结束了,大团圆的结局:

1. 欢欢直升九年制公办,超超跟着姐姐。放弃了新买学区房的学位,当然也就省去了“假离婚”的折腾。

2. 子悠决定去翰林参加摇号,毕竟辛苦了这么多年也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好在鸡血妈也恢复了理智,剩下的就交给运气吧。

3. 米桃也选择了直升公办,这不难理解,毕竟新学期还要帮助外地来沪的妹妹尽快适应。姐妹俩同一个公办自然是最稳妥也是最经济的选择。

就连狗血的家庭伦理战线也圆满收场,一家人“云聚会”,“虽然距离远了,心却更近了”。

于是,整个剧唯一的悲剧就只剩下他一个人——钟老师。

他被整个教育培训行业列入黑名单,只能被迫离开这个城市。人财两空,钱没赚到,“天使教育家”也和他分手了。

为什么外形高大帅气的他运气这么背?

收费课外班破坏了公办学校的规矩,对学生恶语相向破坏了机构的规矩,最后冒充大神开班更是突破了道德的底线——所以,他不但不无辜,而且“罪有应得”。

我们再往深层次思考,如今鸡血现状的始作俑者不正是教育产业链里的这一类人么?

他们为了金钱不惜破坏规则,不断突破道德的底线。

环顾周围,其实不难发现这类人的存在,也许他们的初心也和钟老师一样,为了学生好的同时再稍微赚点钱。只是慢慢地,他们开始给贩卖焦虑火上浇油,肆意妄为,乐此不疲地割韭菜,寻找各种规则的漏洞并大肆宣传。

至于孩子是否受伤害,家长是否被误导,社会风气是否被破坏,他们全然无所谓。

我想,这也许就是电视剧留给每个家长,每个教育自媒体人的警示吧!

(公众号名:泥塘里的小蝌蚪)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